前言:
生物质的热解过程包括纤维素、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分解、自由基重组及二次反应,反应复杂,因此,生物质热解时中间体的生成和转化路径尚不明确。GC-MS和HPLC等传统离线方法因采样延迟难以捕捉热解过程产生的中间体,限制了反应机理的深入解析。
原位质谱仪具有实时监测、高灵敏度和无需复杂样品前处理的特点,能对生物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气相产物进行在线检测,能在几分钟内完成采样,为研究热解反应提供了新思路。
实验材料和方法
载气:丙烷(C3H8)、氧气(O2)、氩气(Ar)
气体流量:200 sccm
实验温度:300℃、500℃、700℃
样品:玉米秸秆
样品量:10 mg
采谱时间:500s
毛细管内径:200µm
毛细管加热温度:250℃
结果和结论
1.温度如何影响玉米秸秆的热解途径
实验温度为300℃时,玉米秸秆中半纤维素解聚,其在热解过程中产生的典型热解产物有m/z=86(2,3-丁二酮)、m/z=96(糠醛)。如图1所示,在300℃时能检测到2,3-丁二酮和糠醛,500℃时半纤维素热解产物仍可被检测到,当温度升至700℃时,半纤维素的主要分解反应已结束,导致2,3-丁二酮和糠醛生成量显著降低。
当实验温度为500℃时,玉米秸秆中纤维素裂解,典型热解产物有m/z=58(丙酮)、m/z=120(二氢苯并呋喃)。如图2所示,500℃条件下的丙酮生成量显著高于300℃时丙酮生成量。
实验温度为700℃时,高温促进初级热解产物的二次反应,玉米秸秆热解产物中芳烃信号增强,主要典型产物有m/z=78(苯)、m/z=92(甲苯)。如图3所示,700℃条件下苯和甲苯的生成量显著高于300℃和500℃时的生成量。
2. 载气(Ar和CO2)对热解产物的影响
Ar作为惰性载气,主要抑制氧化反应,促进热解过程中的自由基裂解和重组。CO2作为弱氧化剂,在500℃下,能促进玉米秸秆热解产物脱羧基生成酮类,如m/z=58(丙酮),此外CO2能促进脱氧芳构化,生成芳烃类物质,如m/z=92(甲苯)。如图4所示,玉米秸秆在CO2气氛下丙酮和甲苯的相对强度显著增强。
本应用通过ProC-1原位催化质谱仪测定了玉米秸秆在不同温度(300℃、500℃、700℃)和不同气氛(Ar、CO2)条件下的热解产物,探究了不同温度和气氛对热解途径的影响,为玉米秸秆热解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方法。
参考文献
1.Zhang X, Liu X, **ao M, et al. Insight into the pyrolysis behavior of corn straw through TG-FTIR, Py-GC/MS experiments and ReaxFF MD simulations[J]. Fuel, 2024, 372: 132036.
2.Senneca O, Cerciello F, Russo C, et al. Thermal treatment of lignin, cellulose and hemicellulose in nitrogen and carbon dioxide[J]. Fuel, 2020, 271: 117656.